文/小部
「好吧,我可以相信有個跨次元圖書館在獵捕珍貴的書籍……我有很多問題,但其中一個問題特別讓我掛心,我相信妳可以給我一個確切的解答。你們為什麼要找《格林童話》?為什麼不是找最新的科學研究?」
──《看不見的圖書館1:消失的珍本書》,p193
來自平行世界平凡居民(呃,好吧也許不是平凡居民,是名偵探兼貴族)韋爾的這番提問,亦是小說的核心哉問。大圖書館能連結上千平行世界、抵擋來自「渾沌」的侵擾,館員能憑藉「語言」操控物與人(比如要求鎖頭自動解鎖)、穿梭來回各世界、甚至因大圖書館的時間流動差異,長保壽命,結果這麼浩大的存在,其存在宗旨,竟只為了蒐羅各類珍本以保存書籍,這?哪怕是藏書家愛書人,皆匪夷所思,無以理解。
作為系列作第一集,《看不見的圖書館1:消失的珍本書》不吝惜自打巴掌,自己的設定自己質疑。小說描述年輕的圖書館員艾琳,方返回大圖書館,立刻收到導師兼上司的急件任務,要她與一名實習生凱到B-395找尋一本《格林童話》。然而,事情可沒那麼簡單。書本的擁有者是名兩天前才被木樁捅死的吸血鬼,其住宅剛被女飛賊入侵過,據謠傳,妖族的大人物還牽涉此案,聽來像廉價恐怖小說的情節,卻是兩人得面臨的處境。
光任務背景就如此豐富,實際執行,更是一連串意外與危機,往往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,不得歇息。不得不說,或許作者的寫作經驗未豐,作為首部小說,各項危機塞得太滿,如同艾琳自道:「聽著,到現在為止──而且還光是今天一天──我發現一位資深圖書館員的皮、誤觸混沌力量的陷阱、被鱷魚攻擊、遇見妖伯瑞奇本人,而且他想把我們淹死在泰晤士河裡。」的確,連當事人都近乎失控,作為讀者,感到無以喘息,亦是正常。
幸而,結構未盡完善,並未埋沒小說優點。《看不見的圖書館》的兩大看點,一在主角,二在設定。艾琳是年輕的圖書館員,固然經歷資淺,可畢竟也是有資格帶領後輩的正式館員,接收任務後,她得主導行動、判斷情況、觀察合作對象,還得適時運用蘇格拉底提問法──詢問學生,讓他學會獨立思考,同時幫自己爭取緩衝時間──以安撫部下。Genevieve Cogman筆下的女主角,擁有令人嚮往的特質:能幹、聰穎、冷靜,卻不是令人放心的萬能角色。萬能角色經常淪為配角,因為他們太有用了,有用到過分強悍,適合遠遠仰望,有他出場就叫人安心,卻難以代入共感。所以,我們會看到艾琳的矛盾:她很冷靜,努力要逼自己冷靜;她顯得自信十足,因為自信才能虛張聲勢;她試圖把控情勢,但所謂試圖,代表情況不樂觀。
艾琳介於莽撞青少年與成熟大人的過渡地帶,正因有過難堪丟臉的失誤經驗,所以更不願被輕視,她掛記面子、容易羞愧,是偶爾顯得逞強,卻也識時務顧大局的討喜人物。小說家營造一位不夠完美,卻也因而出色的主角。她有小毛病小缺點,甚至有神經粗大的地方(提示:沒注意到同事布菈達曼堤對她的忌妒心結)。可種種不足,放入小說卻是恰如其分,沒有成長空間的主角,還有什麼可看性?
對世界觀設定的質問,放在這樣的人設之下,也相得益彰。艾琳不是體制的反抗者,她對大圖書館的謠言傳聞沒有嗤之以鼻,卻也非懷疑陰謀,而是安於現況,安於完成份內工作。然面對外人,面對韋爾的質問,她從原來的振振有辭──你以為改變一個世界很容易嗎──到有所猶豫,反思自責。
的確,改變一個世界並不容易,特別是大圖書館不允許引入材料,在沒有基礎建設的狀態下,任何超出該世界科學進度的發現,只會被當成偽學而廢除。但這並不代表,光拯救書、不插手其他世界的事務,是理所當然的結果。隨著危機上升,隨著情況艱難,越是盡心盡力,越是好奇:這值得嗎?她開始自我懷疑,從未深入了解是否正確?她所熟悉的說詞,如今聽來為何如此空洞?原來相信的大圖書館宗旨,為何顯得冠冕堂皇,卻軟弱無力。
《看不見的圖書館1:消失的珍本書》最末,透過B-395世界版本的《格林童話》第八十八個故事,揭開大圖書館不為人知的暗面歷史,但沒那麼快,沒那麼快揭露全貌,在秘密底下,隱藏的是背叛與崩壞,抑或者其他陰謀?留待後續,作為伏筆。畢竟,這也只是冒險的開端而已,我想,比起釐清世界觀,作者會更樂於先讓艾琳談場戀愛吧。*
PS:作為熱門且唯一的官配人選(除非你把韋爾也算上),很可惜的是,小說第一集耗費過多篇幅於神祕身分與讚嘆外貌,凱的性格稍嫌扁平。但兩人互動依舊大有可為,努力維持矜持的上司,抑不住保護欲的實習生,一方獨立,一方佔有,要如何取得感情發展的共識?尤其凱早早就邀約滾床單(但被拒絕了),嗯,這帶給人閱讀第二集的動力呢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