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系 列 名:No.9 書名:日闇之時 DES JOURS SOMBRES 作者:漫畫/曾耀慶Yao-Ching Tseng; 編劇/斐德希克・德波米Frédéric Debomy 定價:599 元 ISBN:9789863197287 出版日期 :2023年6月14日 *電子書同步上架
|

++本書特色++ ・臺灣漫畫家曾耀慶X法國編劇斐德希克・德波米 共同創作
深度好評: 《日闇之時》值得我們以閱讀,擁抱所有無力過、恐懼過, 主題明確迫近,背景卻是遙遠的。那遙遠而模糊的背景所呈現,是滲透在空氣中無所不在的監控力量。遠近效果相當精確捕捉了白色恐怖予人的恍惚威脅感。───朱嘉漢 小說家 汪俊彥|表演與文化研究學者 |
【作品介紹】 《日闇之時》藉由漫畫家曾耀慶的畫筆、法國編劇斐德希克‧德波米的劇本, 「就算在黑暗中步步摸索,我們應該要試著避免重蹈覆徹, 場景調度、情緒轉換、色彩運用,作者都掌握了極佳的節奏, 《日闇之時》緊扣著日與夜的象徵意涵,無論是封面繪製,或是漫畫每一格精細的彩色手繪,營造出明確且深刻的氛圍,讓讀者沉浸在故事的步調中,同時創造出充滿寓意與反思的漫畫空間。
【劇情簡介】 本作開篇以廣播宣告社會的局面已走向混亂,軍方即將接管國家,實施嚴格控管,上街遊行的人們,揮舞著「大學自主」、「軍人回到軍營」的布條。畫面運用不同深淺的藍,層層堆疊出沈重陰鬱的氛圍,喻示黑夜降臨、極權政體的到來。
第二段故事| 軍人對女囚動了感情,卻被上級命令需執行處刑,對於一直以來信奉的圭臬、服從組織的意識產生動搖,進而面對兩難的境地⋯⋯ 一位疑為顛覆分子的女孩,即使缺乏明確證據,仍被軍方處以死刑,看似對於生命毫無眷戀,在臨終之際,看見處刑軍人對著她流淚,才驚訝地抬頭與其對視。 第三段故事|
【封面介紹】 本書在封面構圖上,選用白天與黑夜的意象。白天場景是在顏色鮮豔明亮的公園,遠方有工人在拆除路燈上的廣播喇叭,草地上有在野餐的家庭,中間步道上兩人並行;近景是故事中的主角青年漫畫家,他保有警戒地看,同時看向封面、象徵過去,看往書本以外、象徵未來,認知黑夜與白天是發生在同樣的空間,前極權政府的陰影依然留存在眼前的世代。 黑夜場景有遠方的大樓,僅有一間房透出亮光,遠景則是一片漆黑,像是舞台聚光燈以外的部分;近景是一座掌權者的銅像,被木板佈景圍繞——建築、樹叢與持槍的軍人。其中有個路燈,裝有異常巨大的廣播喇叭。畫面象徵極權政府統治下,由謊言與演技撐起的社會,以及人們隱藏在其深處的感受與思想。 |
▼ 作者簡介 漫畫|曾耀慶 Yao-Ching Tseng 1989年生於高雄,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。以繪畫與文字作為自身的鏡像身體,重視作品生成過程中的身體感與隨機性,盡力以各種可能的姿態與運動方式描述並形塑自己,以及所接觸的世界。期許自己使作品的形式亦構成內容本身,而不止於容器的功能性。著有《漫畫的女兒》、《縫裡嬉戲》、《玦:孿生》、《說故事遊戲》等漫畫。 編劇|斐德希克・德波米 Frédéric Debomy 1975年生於法國巴黎近郊。2001年,他發起名為「緬甸,恐懼是一種習慣」的計畫,包括出版書籍、舉辦展覽、組織活動(紀錄片放映、電視報導、辯論)。多年來,他曾統籌France Info Birmanie(法國廣播電台緬甸協會),致力於促進緬甸民主改革;他曾以研究員身份參與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(EHESS,法國國家高等科學院)的一次研討會,並為Les Temps Modernes(現代)雜誌探討盧安達圖西人種族滅絕議題的特刊做出貢獻;他也曾擔任巴黎國際人權影展的選片策劃。他是研究論文與漫畫腳本的作者,曾與José Muñoz、Edmond Baudoin等漫畫家合作。在台灣,他與柳廣成在慢工文化合作出版了《緬甸,最後一搏》。 |